中国油画从“欧苏”传至中国已有百余之年,百余年来,“欧苏”油画从架上的高峰走向了架下,向着现代与后现代一路向前,油画的风光已大不如从前,尽管世界各地现在仍然有众多的画家在画着油画,但已很难再创辉煌,再续青史,因为他们“否定”的列车已驶过了历史驿站,一路向前绝不回头再看了。
然而在中国,油画的发展却有着从出国留学到引进国门、从外来到本土、从繁荣到发展的成长历程,至今仍保持着油画的绘画性本体内核,没有流于被消解的命运。也就是说,当代中国成为了世界画坛油画的中心,接续着“欧苏”油画的血脉,也产生出了一代又一代的油画大家。
新世纪以来,中国油画正在发生着从操作到理念的悄然变化,展现出了油画世界的新景观,而青年油画家王桂勇也就成为了参与构筑当代油画新景观的佼佼者。新世纪前后,中国油画呈现出和以往相迥的发展状态,开始从以往绘画题材的民族化向绘画手法的民族化转变,从外在形式的探索向内在本体的探求迁变,从意识形态左右绘画向个性化选择起主导作用嬗变。桂勇所要面对的就是这样一个充满挑战的画坛,他必须要直面现实,以坚持不懈的努力去克服一个又一个的难题。
对桂勇而言,再靠画一些“应景”之作或画的细致写实都已经失去了影响效用,获得成功的可能已大大地降低,这对他实在是一个考验。在桂勇看来,西方舶来的油画必须要解决和完成从观念到画法的民族化,以及和绘画主体情感的直接贯通问题,这样一来,外来的绘画就和中国人、中国文化产生了内在的联系,新时代有中国特色的油画探索也就在这新的语境中展开了。
对中国画家来说,中国绘画是和中国文化同步发展的民族画种,这自然对桂勇有着先天性的耳濡目染,书法的线条、白描的构成,写意精神与写意情怀,无时不刻不渗透在他的血液里,转化成他以中国画家的身份重新看待与把握西方绘画的眼光。在桂勇这里,他把西方绘画的本质与中国艺术精神进行了有机化合,得出了异于其他油画家的绘画认识,也就是说,桂勇已不再需要假设自己是外国人或外国画家去亦步亦趋,而是以坚定的民族文化自信,站在中国人的立场上,以中国的文化观念去重新调动油画的构成机制。这一目标的达成,对中国油画的时代发展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,这已经不是局限于由外而内题材上的民族化,而是由内而外观念与手法上的民族化。
由于西方绘画的发展往往依赖于风格与形式的推展,往往把某种绘画样式归结为一种风格,但对于桂勇等一批中青年画家而言,这样的归类显得过于简单和草率。因为桂勇的这种画法是一种只有中国人才能画的好的,是一种只有用中国人观察世界的眼光才能把握好的,那种没经转换的“欧苏”老画法,我们到现在也没学好,从结构到色彩诸环节始终没解决好,无可奈何也就剩下模仿了。以前,在国门没有打开之际,国人出国还不方便之际,国际图书交流不甚通畅之际,我们还觉不出中国油画和“欧苏”的差距,而如今,世界的“缩小”,我们对比出了这种差距。在这样的情形下,中国油画必须寻找出自己的发展之路。另外,西方油画一路发展下来,该解决的问题早已解决,尽管现在国外应有许多画家还在画着油画,但也很难再将其载入美术史,也很难再给中国油画家提供新的能量和动力。
值得我们欣喜的是,在西方油画渐已式微的形式下,我们在中国许多中青年画家的身上看到了希望,他们从“欧苏”油画的手中接过“接力棒”,继续在中国油画民族化的跑道上奔跑,并显示出了新的“梅花消息”。
从桂勇对自己从不满意的探索现状来看,他就是想方设法让油画更自由更中国一些,将外来的转成本土的,将西变中,将他变我,最终让他笔下的油画不仅和中国的题材相关联,更和中国人的心灵相关联,并尝试推动中国油画以中国方式向前发展。
我们看到,在色彩上,桂勇更着力于固有色的捕捉和铺排,以正侧取光,让色彩更单纯和明快一些,不再局限于环境色、条件色、互补色的相互制约,这使得他从中得到了更大的自由性,而固有色明度变化的着重表现是中国绘画的特色。在造型方面,他在形象结构的穿插和衣褶纹理的穿插更具有着中国画白描的特点,而用笔的力度和笔触的形态,更具有了中国书法的特质。之于形象的刻画,桂勇更注意“以神写形、以意写形”,人物的夸张程度是以“神”与“意”为内在尺度的,只是“意”到而止,不求面面俱到,凸显出了创作意图的本体需求。
我们说桂勇的油画有中国画的意味,并不是说他是用中国画的方法去画油画,而是说他的绘画在有中国画意味的同时并没有失去油画的“油性”,他的绘画仍然有着油画的种姓存在。只是他深知,在减弱某些部分的同时,要去加强另一部分与强调另一部分,以免去自我消解的危险。
中国文化上的写意精神,是中国文化进程中的文化结晶,它的有无是判断中国文艺高低的一个文化参照,而这一切,我们通过桂勇的绘画作品已充分地感受到了,这也许是他的作品总能令人感动的原因所在。
艺无止境,最好的艺术家是永远走在探索道路上的,我们相信桂勇就是走在这条道路上的行者。
(张桐瑀 中国国家画院研究员)
Copyright Reserved 2000-2024 雅昌艺术网 版权所有
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(粤)B2-20030053广播电视制作经营许可证(粤)字第717号企业法人营业执照
京公网安备 11011302000792号粤ICP备17056390号-4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909402号互联网域名注册证书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
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粤网文[2018]3670-1221号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(总)网出证(粤)字第021号出版物经营许可证可信网站验证服务证书2012040503023850号